首頁 » 大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大肠息肉原因、症状与预防饮食

息肉是什么?

身体中的息肉是指从黏膜层异常增生的组织,本身可以是良性或恶性。所以,只要有黏膜层存在的地方,都有机会发展成息肉,如:胃黏膜、肠黏膜、鼻窦黏膜、子宫黏膜及耳道黏膜…等,不过其中还是以大肠及子宫处的息肉发生机率较高。

 

大肠息肉是什么

息肉通常指的是黏膜层发生组织异常增生,当此情形发生于大肠与直肠时,则称为大肠息肉,依恶化为大肠癌风险程度不同又可将大肠息肉略分成两大类: (1)

非肿瘤性息肉(Non-neoplastic):不会癌化的息肉

根据病因可再细分成以下三类:

  • 增生性息肉
    此类息肉多发生在左侧大肠与直肠,属于最常见的大肠息肉之一。较少的增生性息肉普遍认为与大肠/直肠癌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但如果本身直径超过一公分,仍须接受内视镜切除与小心追踪。
  • 缺陷瘤(或称过误瘤)
    由于局部组织的基因变异,而导致息肉组织的产生,通常发生于年幼时期,许多也在青年时期检查时意外发现,原则上不会演变成大肠/直肠癌。
  • 发炎性息肉
    反覆性的大肠发炎下,残留或再生的肠黏膜细胞构成息肉组织,虽然息肉本身与大肠/直肠癌无关,但是,持续性肠道发炎,最终其大肠癌发生率还是较一般人高。尤其像特殊的肠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溃疡性结肠炎,更需要积极治疗追踪以预防大肠直肠癌的出现。

 

肿瘤性息肉(neoplastic)性息肉

多数的大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因腺瘤性息肉累积许多突变,逐步进展成大肠/直肠癌,腺瘤依照组织形态及恶化为大肠癌的程度可分成以下两类:

  • 腺瘤性息肉(adenoma)
    约莫七成的大肠癌是因腺瘤性息肉造成。在 50 岁以上的人群,约有 20-30% 以上可能带有腺瘤性息肉。虽然并非每个腺瘤都会进展至大肠直肠癌,但本身仍有 2% 以上的癌化风险。随着时间经过,腺瘤可能长大,或产生对应的细胞变化(绒毛样变化、高度化生不良)而离癌变越来约接近。超过一公分的腺瘤性息肉称为进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属于重要的癌前病变,需仔细用内视镜彻底切除。
  • 锯齿状腺瘤 (Sessile serrated lesions, SSL)
    约有 10-15% 的大肠直肠癌为锯齿状腺瘤造成。相较于腺瘤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生长更慢,但外观往往被黏液覆盖而不容易被发现,可能因此忽略而错过切除及预防的时机。 (图一)图一. 肿瘤性大肠息肉的外观: 腺瘤性息肉 (左图) 以及锯齿状腺瘤 (右图:染色后). 腺瘤性息肉一般有相对突起的外观,较易侦测与分辨。锯齿状腺瘤则常有黏液覆盖,较为不明显,往往需要仔细的内视镜观察搭配染色检查才能看清全貌。

 

大肠息肉原因有哪些?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指出,大肠息肉可能与家族史、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抽烟或饮酒、肥胖与否及身体活动度等因素相关(2),又可将上述原因归纳成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两类(3) 。需要注意的是,大肠癌的发生成因十分复杂,即使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无法完全防止其发生,配合年龄与危险因子进行适当筛检极为重要。

不可改变

  • 年龄
    随着年龄增加,大肠受到物理或发炎性的刺激下累积过多的突变,一般而言,大肠癌好发于45岁以上的族群,不过,有一等亲家族史、糖尿病或曾有进行性腺瘤常等高风险族群则需更加留意。
  • 性别
    整体而言男性的风险大于女性,可能是因女性受到雌激素的保护且具有较低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及较少的胆酸制造。
  • 家族史
    特殊的遗传性息肉症,如: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或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或是一等亲属(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中有罹患大肠/直肠癌的病史等族群,都会增加罹患大肠息肉或大肠癌的风险。

可改变的因素

  • 吸烟
    香烟中的致癌物,透过循环系统抵达大肠黏膜,增加大肠黏膜的氧化压力而造成细胞损伤,并阻止DNA修复,最终使得大肠息肉及大肠/直肠癌风险增高。
  • 饮酒
    酒精摄取多寡与大肠息肉或大肠癌呈现正相关,与不饮酒族群相比下,有饮酒习惯或酗酒的族群,其大肠息肉或大肠癌发生率较高。
  • 肥胖
    肥胖者体内处于慢性发炎状态,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增加释放发炎性细胞激素而提高罹患大肠息肉及大肠癌风险,BMI或腰围较高的族群,罹患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机率皆明显增加。
  • 运动
    身体活动度较高的族群相较于静态生活者,具有较低的息肉发生及复发率,所以运动是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一项保护因子。
  • 饮食
    红肉烹调过程可能增加致癌性多环胺类的生成,引发DNA突变。另有研究发现健康的均衡饮食或地中海型饮食,特别是含较低的饱和脂肪、较少的红肉、多摄取蔬菜、水果及坚果类等食物,可经由改变肠道菌丛生态,达到降低有害菌所产生的致癌性代谢产物,因此可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大肠息肉症状

大肠息肉通常不会有任何症状,因此许多时候都是使用大肠镜或粪便检查进行大肠癌筛检时才被发现,不过,有部分族群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腹痛、粪便性状改变(血丝/黏液/黑便)或缺铁性贫血等症状。 (4)此外,长期或慢性便秘与大肠癌的关联仍未明确,数周或数个月内发生且持续加重的症状,更需要及早就医评估。

 

大肠息肉诊断与治疗

筛检找出癌前病变可以预防大肠直肠癌,也可能藉由早期诊断与治疗改善预后。 。目前国民健康署针对 50-75岁民众提供两年一次的粪便检查,而美国为首的医学会更逐渐将筛检年龄下修至 45 岁。大肠癌筛检主要分成下列两大方式:。 (5)

粪便潜血检查

粪便潜血检查是利用息肉可能受粪便摩擦而出血,并随排便过程残留于粪便表面。目前常用的免疫法不仅相对准确亦不受饮食与药物影响,所以不需额外的饮食限制,但是对于较小型的息肉,不太容易从潜血检查中侦测。虽然阳性反应并不一定代表大肠癌;然而根据统计,粪便潜血阳性患者,约有一半的机率可发现腺瘤性息肉,而有5-15% 可能为大肠直肠癌或是进行性腺瘤,因此若粪便潜血阳性尽可能及早接受大肠镜检查确认。

 

大肠内视镜检查

大肠内视镜为目前针对大肠息肉最为精准的检查,且能够在检查当下同时移除息肉。不过大肠镜仍属于侵入性检查,除了需做清肠的前置作业,而且执行过程也有极小的比例产生并发症,如:肠穿孔或出血等风险,但整体而言仍相当成熟与安全。附带一提,对于无法或不愿意接受大肠镜的民众,目前也有电脑断层成像之虚拟大肠镜或钡剂灌肠摄影可考虑,但前者于台湾并不普及,后者准确度则欠佳,且两种方式也都需要清肠作业而无法同时切除息肉。其余电脑

 

大肠息肉需要切除吗?

大肠镜发现息肉后,下一个立即面临到的问题是-需要切除它吗?

息肉的切除与否,主要根据息肉癌化风险的高低而定。 ,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或锯齿状腺瘤会予以切除,但若是像增生性息肉这类的非肿瘤性息肉,若能以内视镜影像确认诊断,不见得需要切除,所以准确鉴别并分类息肉,便显得格外重要。

 

除了息肉的位置、大小及形状来判定外,目前更有染色内视镜或窄频影像等影像强化技术,提升对息肉型态的鉴别力。 (1)(6)

 

息肉切除方式

绝大多数的大肠息肉均可藉由大肠内视镜移除,简要说明如下:(7)

  1. 切片移除:较小的息肉 (0.4cm 以下) 可采用切片夹直接把息肉夹除。
  2. 套环息肉切除:较大的息肉(通常为 0.5cm – 2cm)则需采用套环(snare)将息肉圈住,再收紧或配合电烧方式将息肉切除。 1cm 以下的息肉可采用不通电的冷切除,较为安全且快速。更大的息肉通常则须借助电烧,称为热切除。
  3. 内视镜黏膜切除术(EMR):对于1cm 以上扁平的息肉,可能需要采取此一术式,在息肉组织底部注射食盐水或甘油使隆起,再用套环切除,可有效切除大型息肉。但若息肉超过 2cm,可能无法一刀切除而变成分次切除。分次切除有时会影响病理判读,也可能造成复发率增加。
  4. 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利用电刀仔细剥离息肉下方的组织,优点是即使相当大的息肉仍能做到整片切除,对于怀疑是早期癌的息肉也是首选的治疗,但目前健保并未给付。

 

大肠息肉切除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清肠不完全,有残余粪便会覆盖于息肉表面而影响检查准确性,所以,于检查前一至三天将饮食调整为低渣饮食,对于大肠镜检查品质至关重要。

 

切除大肠息肉有后遗症吗

内视镜切除息肉是相当成熟且普遍的医疗处置,大多数而言不会产生后遗症,但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的药物反应(口干、视力模糊、心悸.等)、暂时性腹痛或腹胀等。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0.5%)、肠出血(视息肉大小,约 1-5%)则相对较少发生。

 

切除大肠息肉术后照顾

饮食照护

  1. 切除后的3-5天内,宜采低渣饮食并避免纤维过高的食物,以减少肠道负担。
  2. 避免或减少使用易引发腹泻的食物,如:生鱼片、沙拉或麻辣锅、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3. 勿使用含酒精性的饮料或食物
  4. 息肉切除后一周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

 

减少大肠癌的饮食指南

饮食在大肠息肉病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如何避免食用具增加息肉风险的食物,并多摄取可降低息肉发生的营养素是大家最关心的议题。

减少红肉或加工肉类、增加蔬果摄取

不当的饮食习惯,如红肉、加工肉类、高油、高糖及过度饮酒.等,都会增加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并提升大肠癌发生风险,此外,与蔬菜为主的饮食型态相比,肉类为主的饮食,会改变肠道菌丛的组成、增加发炎机率、DNA受损并干扰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肠道屏障被破坏。

补充膳食纤维

增加纤维的摄取,可缩短与肠道的接触时间,并且稀释肠道致癌性物质含量,再加上纤维发酵后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具有调节细胞凋亡的作用,所以,高纤食物的摄取,可能有助于降低大肠息肉复发率及大肠癌的发生。

适量摄取钙质与维生素D

饮食中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可能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罹患率,牛奶(同时含钙及维生素D)的摄取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可能是钙及维生素D共同参与细胞增生及凋亡相关。 (8)(9)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钙质与维生素D的补充前,也建议和您的家庭医师咨询。

 

随着生活习惯及饮食型态的改变,大肠癌的罹患率节节新高,不过只要透过正确的饮食型态调整且搭配定期粪便或大肠镜的筛检,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整体而言,大肠癌算是存活率相当高的一种癌症。

健康專科 Health Specialty 提供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傳遞正確的資訊,對於疾病的症狀、治療、預防、保養一手掌握,若您也喜歡這樣的資訊,歡迎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Copyright © 2024 健康專科 Health Specialty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