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關節炎?
關節是由兩塊硬骨之間互相連接的區域,整個人體超過200個關節組成,兩塊硬骨之間互相分離,並在關節囊中藉由軟骨和滑液互相連接提供緩衝,讓關節有較大的活動性,讓我們可以完成各項複雜的動作。有許多原因會使軟骨過度磨損,或是滑液分泌發生異常,讓關節活動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疼痛、腫脹、發熱、僵硬等關節炎症狀。關節炎的種類很多種,雖然有許多類型的症狀相似,但致病原因都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的治療和輔助也會有差異。
常見的4種關節炎
常見的4種關節炎有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型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在台灣比較常見。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在台灣十分常見,隨著年齡漸增、使用關節頻率增加和不當的使用習慣,使關節囊中的滑液減少,軟骨在缺乏潤滑及緩衝的情況下逐漸磨損,就像是齒輪少了潤滑油,硬骨之間互相碰撞,造成關節囊萎縮或形成骨刺等狀況(1)。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關節處,造成發炎以及關節嚴重的損傷和變形,如果不積極治療會造成殘疾。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有一個明顯的症狀就是早晨僵硬(Morning stiffness),這個症狀可能會維持數小時或是佔據一天大部分的時間(2)。
痛風型關節炎(Gout Arthritis)
主要原因是尿酸結晶堆積在關節處,多發生在末梢關節處像是腳指頭或是手指頭,如果不積極控制尿酸濃度,嚴重時還會損及腎臟。在溫度變冷或是吃到易產生尿酸的食物會容易在隔天發作,因此控制尿酸濃度會是預防和改善痛風性關節炎重要的準則(3)。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主要關節炎發作的部位會在脊椎處,目前發現與免疫有關,遺傳因素扮演重要的角色。典型上會有下背疼痛和晨間脊椎僵硬等症狀,久而久之會造成脊椎失去彈性硬化畸形,如不積極治療會導致殘廢(4)。
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在以上提到4種常見的關節炎,其主要共同症狀都會是感到關節紅腫熱痛,但造成的傷害、關節部位和治療方式各有不同。如果以一天發作疼痛時間點來做切分,可以分為早上起床比較會感受到疼痛或是晚上。
早上發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又會比男性得到的比例還要高(5)。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有關節炎的問題,更會產生其他免疫症狀。僵直性脊椎炎多半是男性,且不動才會痛(故晚上睡覺至凌晨起床時會疼痛),也會伴隨其他症狀產生,如虹膜炎、心瓣膜炎等等(6)
晚上發作
而會在晚上比較會感到疼痛的則是痛風型關節炎和僵直性關節炎,而痛風型關節炎因是循環代謝問題,主要會是下肢疼痛,少數會有上肢關節疼痛。
該如何治療關節炎?
關節炎的治療需要先界定患者的關節炎類型,才能從根本做治療,達到確實治本的方式。一般常見的關節炎治療,有藥物、物理、輔助和手術等不同方式。退化性關節炎要看嚴重程度,醫師都會合併用藥搭配物理治療,如果效果不彰,有些人會選擇施打玻尿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等方式緩解,最嚴重影響到正常行動力時,醫師會建議換人工關節。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為自體免疫的問題,醫師除了會開消炎藥物,有些還需要使用到生物免疫製劑,同時搭配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以控制疼痛及維持關節與肌肉力量。至於痛風型關節炎除了急性發作時會使用秋水仙素等藥品,長期的治療還是要留意體內尿酸的含量,做好飲食控制和水分補充。
補充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
除了治本的方式之外,患者也可以尋求一些營養素來協助緩解症狀,降低身體發炎,為關節爭取多一些修復的時間和舒適度。臨床研究對於保養關節的營養素有非常多種,作用機制也各有不同,針對補充結締組織組成原料常見的營養素有葡萄糖胺、膠原蛋白、玻尿酸、軟骨素等。而針對抗發炎的營養素有UC2(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MSM、薑黃、Omega-3脂肪酸等抗氧化營養素。其中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是較新的功效營養素,當初被研發出來的初衷也是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改善也很受肯定,臨床實驗更發現對健康人進行一般活動後的關節不適,也有很好改善關節伸展性的作用(7)。而魚油在許多研究裡面也發現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免疫調節和炎症調控關係十分密切,可以延緩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程,可是為關節炎的輔助療法(8)(9)。
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就像氣象站,天氣變化時,關節會先知道。患者平常除了多注意關節的保暖和循環順暢,也可以利用一些輔具保護關節,也可以加強肌肉訓練,緩解關節壓力。此外為了減輕關節支撐過多的重量,飲食控制和維持理想體重也是保護關節重要的一環。
延伸閱讀:關節炎飲食要吃什麼?營養師推薦4種有效預防、改善關節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