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CFS)或稱為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簡稱ME)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表現錯綜複雜的系統性症候群,常造成病人多方面的功能缺損,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雖然表面看不出來病態,但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生活品質會嚴重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工作、學習、社交等活動困難,且病程可能長達數年,造成身心及家庭的負擔。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包含孩童、成人或老年人,其中最常發生於40至60歲的中年人身上,兩性中又以女性的發生率較高(1)。
慢性疲勞症候群成因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尚未有定論,目前認為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的(2)(3):
感染
- 病毒感染: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反轉錄病毒等。
- 細菌感染: 研究發現某些細菌感染疾病,如萊姆病(Lyme disease)、Q熱(Q fever)會發生類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4)。
免疫功能障礙
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不會出現免疫功能缺陷,目前研究證據認為應是大腦中免疫系統的活化後產生細胞激素(cytokines),進而導致疾病症狀。
內分泌功能障礙
慢性疲勞症候群常伴隨許多代謝異常,包含:身體處於低代謝狀態(類似冬眠)、體內皮質醇濃度下降、中樞神經血清素合成活性異常等。
憂鬱症
目前尚未確立憂鬱症與慢性疲勞症候群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兩者會互相影響,因此建議憂鬱症患者應盡量將病情控制穩定,並減少心理壓力。
睡眠障礙
小型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比起一般人有較差的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和快速動眼期睡眠(5)。
基因遺傳
與一般人相比,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在腦功能、壓力反應和情緒反應相關的三個基因DNA序列均有不同。
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判定標準為何?
每位患者的臨床症狀表現可能有所差異,但通常包含以下特徵(2)(6):
- 疲倦及失調逐漸發生症狀且時間持續超過6個月,合併生活功能喪失;或因發生急性感染而突然發作。
- 活動後,倦怠症狀加重此處的活動泛指身體運動或思考運作,而這些活動是發病前原先可耐受的活動。
- 無法藉由睡眠恢復精神體力
- 認知功能異常因活動後的耐受不佳或壓力,造成思考及執行能力下降。
- 直立不耐症(又稱「姿態性心搏過速症候群」,POTS)站立時的症狀會比平躺時嚴重,如:頭暈。
- 其他症狀疼痛(頭痛、關節痛、肌肉痠痛)、免疫功能下降(自然殺手細胞功能變差)、感染、腸胃道症狀、泌尿道症狀、喉嚨痛、淋巴結疼痛(腋下、頸部)等。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 2015年所訂定的慢性疲勞症候群診斷標準如下(7):
診斷需符合以下三種症狀 |
|
合併下列至少一種症狀 |
|
註: 需合併評估症狀出現的嚴重度,至少一半時間的症狀嚴重度應大於中度,否則便須考慮診斷的正確性。
如何治療、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尚未有完全治癒方式,因此目標主要放在減輕症狀及穩定其他共病症,如:睡眠障礙、疼痛、憂鬱、焦慮、頭暈、記憶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讓病人加強對日常活動的耐受度(8)。
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目前被認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自我改善的方式:
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上班,似乎已變成現代人的生活常態,然而疲倦症狀若持續出現超過半年,且休息之後仍無法改善,則須當心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平時也應維持良好運動習慣、均衡攝取營養素,才能維持元氣滿滿每一天。
藥物(8)(9)
- 睡眠障礙針對無法改善的失眠情形,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服用助眠藥物。
- 憂鬱/壓力/焦慮症狀低劑量抗憂鬱藥物可以協助改善疼痛症狀並幫助睡眠,但使用時應密切觀察藥物副作用是否會加重其他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
- 直立不耐症(又稱「姿態性心搏過速症候群」,POTS)調節血壓或心律的藥物對於站立或坐直時感到頭暈或噁心的症狀可能有幫助。
- 疼痛可使用乙醯胺酚或非類固醇消炎類的止痛藥。
其他治療方式(6)(8)(9)
- 認知行為治療藉由一系列的會談過程,改變病人會加重症狀的想法及行為,並協助減緩憂鬱症狀。
- 漸進式運動訓練長期缺乏運動會使原本的疲倦、無力症狀更加惡化,藉由漸進式運動訓練可改善部分病人的疲倦感。然而,有些接受漸進式運動訓練的病人,疲倦症狀可能反覆發生,因此運動訓練時,建議從較低的運動強度開始,然後再慢慢增加運動強度。
自我照護(1)(8)(9)
身心放鬆可以嘗試冥想、溫和按摩、深呼吸等放鬆療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
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避免攝取咖啡因、每天固定就寢時間,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應進一步諮詢專科醫師。
均衡飲食無論是否有慢性疾病,均衡飲食對人體都有益處,其中針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可以考慮額外補充以下營養素:
- 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維生素,常被用於增強體力、提升活力。小型研究中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體內的維生素B濃度均較低,其中又以維生素B6 (pyridoxine)最明顯(10)。此外,亦有研究發現同時給予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維生素B12與葉酸,可以明顯改善肌纖維疼痛症狀(11)。
- 牛磺酸 (Taurine)
牛磺酸為一種胺基酸,具有多種細胞保護活性,在日本更被核准用於心衰竭治療(12)。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體內牛磺酸濃度有顯著較低的情形,而牛磺酸代謝異常亦可能是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潛在機制之一,考慮其對於骨骼肌及中樞神經所提供的幫助,患者可以適當進行補充(13)(14)。
- 維生素D
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在肌肉生長與骨骼恆定中具有重要功能。有研究指出,維生素D缺乏與疲倦、頭痛、憂鬱等症狀具有相關性(15)。目前維生素D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效果尚未有定論,但一篇雙盲臨床試驗結果發現,給予「維生素D缺乏的健康」受試者補充100,000 IU的維生素D,比起安慰劑組別更可以顯著改善疲倦症狀(16)(1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