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是現代人常見的營養問題之一,除了容易引發頭暈、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還可能讓你臉色蒼白、指甲脆弱、掉髮增加。如果你經常有這些狀況發生,可能就是身體正在發出缺鐵警訊。
根據WHO統計,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患有貧血,而其中有一半以上與缺鐵有關,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因生理變化或飲食限制而陷入缺鐵狀態,影響免疫力、認知功能,甚至增加慢性病風險。那缺鐵怎麼辦?營養企劃部帶你了解鐵質的種類與功能,了解缺鐵會出現哪些症狀,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補鐵食物,幫助你有效補鐵、維持健康。
鐵質是什麼?認識血基質鐵與非血基質鐵的差別
鐵質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礦物質,在血紅素的生成、氧氣的運送、能量代謝與免疫功能中都扮演關鍵角色。以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為例,體內大約含有3至4公克的鐵質,其中約65%用於合成血紅素,其餘則分布於肝臟、肌肉、骨髓等部位,作為儲存與代謝用途。
在營養學上,鐵質主要分為兩種型態,分別是血基質鐵(Heme iron)與非血基質鐵(Non-heme iron),兩者的來源與吸收率都不一樣。
血基質鐵是什麼?吸收率高,來源為動物性食物
血基質鐵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例如紅肉、豬肝、牛排、魚類與家禽等。這類鐵質屬於二價鐵(Fe²⁺)形式,人體腸道的吸收效率相對比較高,約可達15%至35%。而且血基質鐵的吸收過程不太容易受到其他食物成分干擾,因此被視為補鐵效率最佳的來源。如果你有明確的缺鐵症狀、或正在進行補鐵飲食調整,適度攝取血基質鐵的食物會是一個快速且有效的方式。
非血基質鐵是什麼?吸收率較低,來源為植物性食物
非血基質鐵則多存在於植物性食材中,像是深綠色葉菜、黃豆、堅果、黑芝麻、南瓜子與全穀類等。這類鐵質為三價鐵(Fe³⁺)形式,吸收率比較低,約為2%至20%,而且容易受到其他成分干擾,像是植酸、鈣質、咖啡因等,都可能降低其吸收效果。
不過,如果能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奇異果、番茄、彩椒等)一起吃就能促進鐵質轉換為更易吸收的形式,提升整體利用率。素食者或以植物性食材為主的人記得要這樣的搭配,才不容易缺鐵。
二價鐵與三價鐵的差異比較
血基質鐵 | 非血基質鐵 | |
---|---|---|
來源 | 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如紅肉、肝臟、家禽與魚類。 | 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豆類、堅果、全穀類等。 |
形式 | 二價鐵 | 三價鐵 |
人體吸收率 | 人體吸收率約為15–35%,相較於非血基質鐵容易被腸道吸收利用。 | 人體吸收率約為 2–20%,吸收效果容易受到其他食物成分影響。 |
其他影響 | 不受其他食物成分影響 | 需要與其他維生素(如維生素C)交互作用才能被人體吸收 |

缺鐵症狀有哪些?5大類徵兆幫你快速辨識
缺鐵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體內儲存鐵量逐漸耗盡,身體會發出越來越明顯的警訊。以下是常見的缺鐵症狀,可分為幾大類來觀察:
缺鐵症狀一:循環與呼吸異常
缺鐵會影響紅血球運送氧氣的能力,導致心跳加快、心悸、運動時容易喘、耐力下降,甚至出現頭暈或站起來就暈眩的情況。
缺鐵症狀二:注意力與情緒變化
當鐵質不足,神經傳導物質生成會受影響,可能會出現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情緒起伏變大、焦躁、憂鬱、睡不好等情形。
缺鐵症狀三:外觀與皮膚徵兆
從外觀上也能看出缺鐵徵兆,包括指甲脆裂或出現匙狀甲(中間凹陷)、嘴角破裂、嘴唇乾裂、髮質變差、掉髮明顯、膚色暗沉、臉色蒼白等。
缺鐵症狀四:口腔與舌頭異常
缺鐵可能引起舌頭紅腫、灼熱或發炎,嘴巴乾燥、味覺異常(例如出現鐵鏽味),這些細節若不留意,常會被誤解為其他疾病所致。
缺鐵症狀五:行為異常與異食癖
有些人缺鐵後會出現異食癖,特別想吃冰塊、紙張、泥土等非食物物質,這是缺鐵時可能發生的特殊現象,卻經常被忽視。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親友經常出現上述一種或多種症狀,建議儘早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如血紅素與血清鐵檢測,確認是否有缺鐵問題,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鐵的功效好處有哪些?
鐵是人體必需元素之一,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營養素,補充充足的鐵,是維持良好健康的關鍵。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資料,鐵質具有以下功效:
補鐵的功效與好處一:促進紅血球生成,預防貧血
補鐵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協助紅血球合成與血紅素生成,維持血液含氧能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全球超過 25% 的人口患有貧血,其中約50%是由缺鐵引起。當體內鐵儲備不足時,紅血球會無法正常運送氧氣,容易造成頭暈、疲倦、臉色蒼白、心悸等缺鐵性貧血症狀。而女性因生理期而導致的貧血,經研究證實可以透過補充口服鐵劑,可有效改善血紅素濃度。
補鐵的功效與好處二:提升能量代謝,減少慢性疲勞
鐵質參與線粒體能量轉換,是合成 ATP(三磷酸腺苷)的關鍵。ATP 是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若缺鐵,能量產生效率將明顯下降,引起體力不支、運動表現變差等問題。
一項研究指出,在沒有明顯貧血但有缺鐵的女性中,靜脈注射 800 毫克鐵劑(Iron Sucrose)後 6 週內,有近 50% 感覺疲勞有得到改善,且副作用極低。這代表即便尚未達到貧血標準,身體也可能因缺鐵而感到「一直很累」。
補鐵的功效與好處三:穩定神經功能與認知表現
鐵質參與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是維持思緒清晰、情緒穩定的幕後功臣。缺鐵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反應遲鈍與情緒障礙。根據數據顯示,兒童若長期缺鐵,其語言發展、記憶力與數學能力將受到影響,並可能持續至青少年時期。
台灣一項針對小學生進行的營養與學習表現調查發現,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學童學業表現會比較差,尤其數學成績最差。但補鐵後,可以有效改善學習成效,也能避免體力不好的症狀,有效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與學習疲勞。
補鐵的功效與好處四:強化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
根據研究,鐵質參與酶的作用,協助免疫細胞產生對抗病原體的活性氧物質,因此鐵會影響免疫細胞的增殖與活性。缺鐵容易發生白血球數量下降、免疫反應延遲等狀況。如果身體長期缺鐵,不僅容易生病,連小傷口都可能拖延不癒。研究顯示,缺鐵者的呼吸道感染風險比正常人高出約 2 倍,傷口癒合時間則延長約 30%。
補鐵的功效與好處五:維護孕期健康與胎兒發育
懷孕期間,女性的血量會增加約30–50%,且胎盤與胎兒生長所需的鐵質也會隨之大幅上升。如果缺鐵,可能會增加早產、低出生體重等風險。建議孕婦每日應補充30–60毫克元素鐵,才能有效預防孕期貧血與早產、胎兒發育不良等併發症,幫助胎兒神經系統發展,也能減少媽媽自身的疲倦感與感染風險。

缺鐵吃什麼?這些補鐵食物幫你補回紅潤氣色
補鐵不一定非得靠保健食品,其實很多日常食材就是天然的補鐵好幫手。尤其是當你還沒出現嚴重貧血症狀時,透過日常飲食補充鐵質,是維持體內鐵儲備與預防缺鐵的根本方式。
鐵質來源可分為動物性血基質鐵與植物性非血基質鐵兩大類,以下就依來源與含量整理出常見的高鐵食物清單,讓你在挑選食材與規劃補鐵菜單時更有方向。
補鐵食物推薦:動物性含鐵食物(血基質鐵)
動物性鐵質屬於血基質鐵(Heme iron),吸收率較高,建議有明顯缺鐵狀況者可優先補充。以下是幾種常見食材及其每 100 克的含鐵量:
食物名稱 | 每100g含鐵量(mg) |
---|---|
豬肝 | 15.2 |
鴨血 | 13.0 |
牛肉(瘦) | 2.6 |
羊肉 | 2.3 |
豬肉(瘦) | 1.6 |
鯖魚 | 1.3 |
牡蠣 | 5.3 |
雞腿肉 | 1.4 |
鴨肉 | 2.5 |
雞蛋(全蛋) | 1.8 |
小提醒:肝臟類食物雖然鐵含量高,但也富含膽固醇,不宜過量。海鮮如牡蠣除了含鐵,也富含鋅與維生素B12,有助提升免疫與神經功能,是不錯的高營養選擇。
補鐵食物推薦:植物性含鐵食物(非血基質鐵)
植物性來源的鐵質為非血基質鐵(Non-heme iron),吸收率較低,容易受到其他食物成分影響。但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一起吃,可以提升吸收率。以下是高含鐵的植物性食材:
食物名稱 | 每100g含鐵量(mg) |
---|---|
紫菜 | 10.7 |
黃豆 | 9.7 |
黑芝麻 | 9.3 |
南瓜子 | 8.6 |
黑豆 | 7.0 |
紅鳳菜 | 6.3 |
紅莧菜 | 3.2 |
紅棗(乾) | 2.7 |
菠菜 | 2.7 |
豆腐 | 2.1 |
在料理這些蔬菜時,建議以燙煮或清炒方式保留營養,並避免與高鈣或茶類食物同時攝取,以免降低鐵質吸收。此外,可搭配如奇異果、番茄、彩椒、橘子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材一起吃,更能幫助身體有效利用植物性鐵質。
鐵的建議攝取量:不同年齡與族群該補多少?
人對鐵的需求,會隨著年齡、性別,以及是否處於特殊生理階段(如懷孕、哺乳)而有所不同。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建議,一般成年人每日攝取鐵質的上限為45毫克,超過就可能增加鐵質攝取過量的風險。
以下為我國國民健康署公布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標準:
嬰幼兒與兒童期鐵質需求
- 7~12 個月嬰兒:每日11毫克,這個階段的嬰兒鐵儲備逐漸下降,需透過副食品補充鐵質。
- 1~3 歲兒童:每日7毫克
- 4~8 歲兒童:每日10毫克,成長中的幼童仍需穩定攝取鐵質,促進腦部與身體發育。
青少年與成年人:男女有差異
- 男性 9~13 歲:每日8毫克
- 男性 14~18 歲:每日11毫克
- 男性 19 歲以上:每日10毫克
- 女性 9~13 歲:每日8毫克
- 女性 14~50 歲:每日15毫克
- 女性 51 歲以上:每日10毫克
女性在青春期至更年期前的鐵質需求比男性高出約 50%,這是因為月經週期中血液流失的關係,因此育齡女性特別需要留意日常是否有攝取足夠的補鐵食物。
懷孕與哺乳期的鐵質攝取建議
- 懷孕婦女:每日30毫克
孕期鐵質需求量是一般成年女性的兩倍,若無法從飲食補足,建議依照醫師指示補充鐵劑,以降低早產、胎兒體重過輕等風險。
- 哺乳婦女:每日10毫克
雖然哺乳期間鐵質需求量略低於孕期,但仍需維持穩定補充,以支持媽媽與寶寶的健康。
除了從天然食材中攝取鐵質之外,口服鐵劑也是常見的補鐵方式。不過鐵劑多半在確診有缺鐵或缺鐵性貧血後,由醫師開立處方建議使用。對於一般族群來說,若只是單純補充鐵質、預防缺鐵,仍建議以飲食為主,不用自行購買或服用鐵劑,以避免攝取過量或引起腸胃不適。
誰需要補鐵?這些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額外補鐵,但對某些族群而言,鐵質攝取不足的風險明顯較高,如果經檢查確認缺鐵,就有必要補充。以下為建議可補鐵的高風險族群:
- 育齡女性:因月經週期規律失血,長期可能導致慢性缺鐵,是最常見的缺鐵族群之一。
- 孕婦與哺乳期女性:懷孕期間血液量會增加約 30–50%,胎兒發育與哺乳也會消耗大量鐵質,因此補鐵需求倍增。
- 青少年(特別是女性):進入快速成長期後,對鐵質的需求明顯提高,特別是在月經初潮後的女學生。
- 素食者與植物性飲食者:長期未攝取動物性鐵質,鐵的來源多為吸收率較低的非血基質鐵,容易慢性缺鐵。
- 頻繁捐血者:每次捐血約會損失 200–250 毫克鐵質,若補充不及,會影響體內鐵儲備。
- 有慢性病影響吸收者:如慢性腎病、發炎性腸道疾病、胃切除術後等,皆可能影響鐵的吸收或利用效率。
⚠️ 即使屬於上述高風險族群,也不代表就該自行補鐵。建議先進行血液檢查(如血紅素、血清鐵、鐵蛋白等指標),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補充,才能避免過量或干擾其他營養素吸收。
補鐵副作用有哪些?口服鐵劑常見不適與鐵過量風險
雖然鐵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補過頭」或「方式不當」也可能帶來副作用,尤其是在服用鐵劑時較為常見。以下為大家整理需特別留意的潛在不適與風險:
鐵劑副作用:腸胃道不適最常見
補充口服鐵劑後,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腸胃不適,包括腹脹、腹痛、噁心、反胃等症狀。這是因為鐵質在腸道中不易完全吸收,殘留的部分會刺激腸壁,導致消化道不適。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便秘或腹瀉,這也與鐵劑的吸收率與劑型有關。如果症狀持續,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成腸溶型或低劑量鐵劑,減輕腸胃負擔。
黑便是常見現象,伴隨其他症狀須就醫
補鐵期間出現黑色大便是相當常見且正常的現象,這是因為鐵質氧化後與空氣接觸造成,不用過度擔心。但如果同時伴隨胃痛、嘔吐或持續腹部不適,就可能與胃腸出血或其他潛在疾病有關,要儘速就醫檢查。
鐵劑可能引發口腔不適
某些液態鐵劑或高濃度劑型,可能導致口腔短暫出現金屬味、口乾或黏膩感,這些多屬輕微副作用,通常在持續服用後會逐漸緩解。但若造成明顯影響,也可考慮換用膠囊或錠劑型態。
長期過量補鐵恐致慢性鐵中毒
如果長期補鐵補過頭,攝取過量,超過身體代謝負荷,可能導致鐵過量(Iron overload),進而造成肝臟負擔、血糖調節異常、氧化壓力升高,甚至增加某些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風險。
某些疾病患者補鐵需特別小心
特定族群如地中海型貧血基因攜帶者或患有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的人,體內本就容易儲存過多鐵質。如果沒經醫師評估就補鐵,可能會導致嚴重併發症,請務必先進行詳細血液檢查與個別風險評估。
補鐵有什麼禁忌與注意事項?這些補鐵技巧別忽略
補鐵不是「吃了就有效」,如果補的方式不對,不但吸收率差,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想讓補鐵真正發揮效果,從時間點、飲食搭配到藥物相容性,都有不少細節需要注意。
什麼時候補鐵效果好?避免空腹、高劑量一次吞
雖然空腹服用鐵劑能提高吸收率,但高劑量空腹補鐵容易引起胃部不適,像是噁心、胃痛等。較好的做法是選擇餐後30分鐘內,或先吃一點東西後再服用,讓腸胃有所保護又不大幅影響吸收。
如果醫師指示每日需服用兩次以上鐵劑,建議至少間隔6小時以上,避免腸道吸收通道過度飽和,導致吸收效果打折。
補鐵時要避開哪些食物?這些都是干擾吸收的關鍵因子
為了避免降低鐵的吸收率,尤其是植物性鐵質吸收率本來就比較低,請避免同時攝取以下食物:
- 乳製品與鈣質補充品:鈣質會和鐵質競爭吸收,建議與補鐵時間間隔2小時以上。
- 高纖全穀類與膳食纖維高的食物:如燕麥、糙米、黑麵包等,富含植酸鹽與纖維,可能形成鐵的螯合物,減少吸收。
- 抗酸藥與制酸劑:如胃食道逆流常用藥(PPI類),可能降低胃酸濃度,影響鐵質轉換與吸收效率。
為了讓補鐵更有效,建議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奇異果、番茄、彩椒、柳橙等)一起吃,有助於將三價鐵轉換為更易吸收的二價鐵。
補鐵會和哪些藥品打架?補鐵藥物交互作用提醒
鐵劑屬於「容易與其他藥物互相影響」的成分之一,若你同時服用以下藥物,務必先詢問醫師或藥師,避免效果抵銷或產生不良反應:
- 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治療藥物,與鐵同時服用會降低藥效。
- 四環黴素類抗生素(如Tetracycline):可能與鐵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影響雙方吸收。
- 降血壓藥、利尿劑:部分成分會與鐵競爭腸道吸收通道。
- 含鋅或鎂的綜合維他命:這些金屬離子也可能干擾鐵質吸收,建議錯開服用時間。
服藥期間如果需要補鐵,請主動告知醫師你目前使用的所有處方與保健品,以利進行劑量調整與使用時機安排。
哪些人不適合補鐵?這些族群補錯反而有害
對某些族群來說,補鐵不但沒有益處,還可能造成健康風險,沒經醫師建議,要避免自行補鐵,包括以下狀況:
- 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患者: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體內會自動吸收過多鐵質,若再額外補鐵,可能導致肝臟、心臟、胰臟等器官損傷。
- 慢性肝病或肝功能異常者:鐵質主要儲存在肝臟,過量補鐵會加重肝臟負擔,提升氧化壓力與纖維化風險。
- 未經確認是否缺鐵者:若只是出現疲倦或掉髮等模糊症狀,便自行補鐵,可能會掩蓋其他健康問題或造成攝取過量。
- 腸胃敏感者或常便秘者:鐵劑可能刺激腸胃道,增加便秘或腹脹等不適,需視身體耐受度與醫師評估調整方式。
- 正在服用特定藥物者:如甲狀腺素、四環黴素抗生素、含鋅或鎂的綜合維他命等,若同時補鐵恐產生交互作用,應由醫師協調劑量與服用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