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怎樣才算便秘?便秘的原因?便秘又該怎麼辦?專科醫師來解答!

便秘的定義 怎樣才算便秘

很多人以為沒有每天排便就是便秘的狀況,但實際上要考慮許多因素以及判斷標準,才能正確定義什麼是便秘。坊間流傳或者患者自覺便秘的判斷標準不一,而比較適合非專業醫療人員的判斷標準是每週排便次數三次以下,排便時有感受到困難,或是依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Bristol Stool Scale),觀察到糞便狀態異常等(3)

 

各醫學團體對慢性便秘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目前普遍被國際腸胃專科醫學團體廣為使用的是羅馬準則III慢性功能性便秘(Rome III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hronic Constipation),符合下列敘述,即可能是慢性便秘族群(4)

  • 至少出現下列 2 個或 2 個以上的症狀
    • 每週排便小於 3 次
    • 排便過程需要用力解便(頻率 > 25%)
    • 排便過程中有糞便體積過大或過硬(頻率 > 25%)
    • 解便過程中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頻率 > 25%)
    • 解便過程中有肛門直腸阻塞感(頻率 > 25%)
    • 解便過程中需要以手指幫忙排便(頻率 > 25%)
  • 除非使用緩瀉劑,否則很少有軟便
  • 不符腸燥症診斷標準
  • 症狀超過六個月,且其中有12週達上述標準

而值得注意的是長輩對於便秘症狀上的主訴,大多會以排便困難、硬便、量少為主要敘述,此也可以視為便秘的參考依據。

 

到底為什麼會便秘?

當食物經食道、胃、小腸到達大腸時,呈粥狀殘渣,大腸會將其水分吸收,逐漸形成固體型態的糞便。經由協調性的平滑肌收縮,也就是腸道蠕動,將大便往直腸、肛門方向推動,達直腸時會經由排便反射產生便意,藉由腹部肌肉收縮、外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放鬆,最終排出糞便。整個排泄過程,經過許多步驟,任何一個環節失常,都可能引發便秘。原發性便秘依據病理機轉可分為三種類型,並且可能同時發生(2)

功能性便秘

此為最常見的便秘型態。糞便通過腸道的速度正常,大便次數可能正常,但患者感覺排便困難或大便過硬。可能為心理因素或壓力造成。

傳輸緩慢型便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因大腸平滑肌以及支配神經失調,造成腸道收縮次數減少與失調,糞便在腸道的時間延長,水分不斷被重新吸收,以至於排出來的糞便大多小顆粒且硬,造成排出困難、便意減少、解便頻率降低,並且停留腸道增加細菌作用而有脹氣現象。

失調型便秘 (dys-synergic constipation)

比例高達老人便秘族群的 50%,尤為老人最主要的致病機轉。因骨盆底與肛門括約肌的肌肉無力或失調等情形,造成糞便滯留於肛門直腸處不易排出。有些骨盆底功能異常,可能是長期抑制想要排便的感覺而引起,有些可能於直腸狀態有關。此類便秘對一般飲食改善、運動或是緩瀉劑治療的反應較差,需要藉由訓練讓肌群放鬆才能改善。

繼發性便秘則為疾病與藥物引起,可能為大腸肛門相關的結構異常、腸燥症或是腫瘤阻塞,有些疾病如憂鬱症、失智症或內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導致便秘。另外,有些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引發便秘,如:制酸劑、降血壓藥(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利尿劑)、鴉片類止痛藥、抗膽鹼藥物及抗精神病藥物等(2)

 

便秘的高危險族群

便秘的危險因子很多,有些不可控因素如:年紀、性別、消化道結構異常;而也有一些因素是後天造成的,以下為便秘的危險因子(5)

  • 女性 – 統合分析顯示,女性相較於男性有高出 1.49 倍罹患便秘的風險,原因可能與荷爾蒙有關。每月的黃體期,體內上升的黃體激素可能會造成便秘。
  • 年紀 – 隨著年紀越大,活動力下降、長期久坐、進食量下降、腹部與骨盆肌弱化,而其他因素如增加藥物的使用頻率及數量,這些都可能會增加便秘風險。
  • 肥胖 – 研究顯示,肥胖族群相較於正常體重族群有高出 1.57 倍罹患便秘的風險。可能原因為肥胖增加體內發炎因子,進而導致腸道症狀。其他如:低運動量、飲食攝取纖維不足,或是營養不均,這些都是造成肥胖與便秘的相關因素。
  •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 阻礙糞便成形,或是造成硬便。另外,飲用果汁等含糖飲料,因大多都不含膳食纖維,對便秘並沒有幫助。
  • 水分攝取過少 – 造成糞便太乾。
  • 失智或憂鬱、焦慮患者 – 可能也會造成活動力下降及進食量下降,或為本身疾病的症狀,也可能為相關治療藥物的副作用。
  • 長期使用多種藥物 – 某些降血壓藥、抗組織胺、抗憂鬱藥、抗膽鹼類藥物的副作用為便秘,當懷疑可能是藥物造成時,請向醫師諮詢,切勿自行停藥。

其他因素像是生活型態改變、旅遊、心理壓力等,也會造成短期便秘的困擾。

 

發現自己有便秘情況該怎麼辦?

當發現自己可能有便秘情況,可詳實的記錄自己的排便次數及糞便形狀,以供就醫時參考。我們可先嘗試改善飲食、增加膳食纖維與水分的攝取,並增加活動量、減少久坐不動的時間,如果仍未改善,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醫師協助。如需使用緩瀉劑或甘油球,可至藥局診所諮詢藥師是否有其必要。

 

便秘在什麼樣的情況需要看醫生?

如果便秘伴隨著以下情形,為排除大腸癌的風險,建議盡快就醫檢查(2)

  • 體重減輕
  • 大便中帶血
  • 有大腸癌或腸燥症等家族病史
  • 貧血、暈眩

以上原因可能都帶有繼發性的疾病問題,因此有以上症狀切勿輕忽,請盡快與醫師討論。

 

便秘可以吃些什麼改善?

改善便秘的方法要從生活習慣一步一步做調整,像是避免久坐,養成固定的排便習慣,增加運動量促進腸胃蠕動,飲食可以增加蔬菜水果膳食纖維的攝取,而不足部分可以尋求補充營養品來改善便秘情況:

膳食纖維
攝取足量纖維有助於增加糞便體積,並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糞便在腸道滯留的時間(6)。一項 2016 年的研究顯示,有 77% 的便秘患者因補充足量的纖維而獲得改善(7)。膳食纖維又區分為兩種:

  •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 常見於小麥、蔬菜、全穀類等,其作用為增加糞便體積,加快糞便通過消化道。然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對患有腸燥症或是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可能會加重其症狀(8)
  • 水溶性膳食纖維 – 常見於燕麥、大麥、堅果、種子、豆類、扁豆、豌豆,及一些蔬果。主要作用為吸收水分,形成膠糊狀態,可軟化糞便及促進成形。其中,非發酵水溶性膳食纖維 – 洋車前子 (psyllium) 為有效紓緩便秘選擇之一,研究顯示相較於使用小麥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洋車前子有高出 3.4 倍改善便秘的效果(9)

許多便秘可能為綜合因素造成,建議同時攝取非水溶性與水溶性膳食纖維,每日建議攝取量為女性 25 克、男性 38 克(6),在攝取膳食纖維的同時水分也很重要。

水分
歐洲食品安全局 (EFSA) 建議男性每日飲水量為 2,500 毫升;女性每日飲水量 2,000 毫升(2)

益生菌
便秘患者的腸道可能有菌叢不平衡的現象,藉由補充益生菌可維持腸道菌叢平衡,並有助於腸道產生短鏈脂肪酸,促進腸道蠕動進而改善便秘(10)。回顧分析研究顯示,補充益生菌兩週有助於治療便秘,增加排便頻率(11),而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a) 與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是最常被使用在臨床研究改善腸胃機能的菌種。

消化酵素
食物經消化道,消化道會分泌消化酵素將食物分解成小分子,利於在腸道中傳送,最後在腸道被吸收,研究指出可藉由額外補充酵素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狀(12)

 

便秘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可能會遇到的健康問題,發現問題後可先從檢視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開始,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日飲用足量水分、增加運動量,也可藉由每日補充益生菌、消化酵素等營養品來維持腸道機能,如經適當調整後還是沒有改善,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做進一步檢查。

健康專科 Health Specialty 提供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傳遞正確的資訊,對於疾病的症狀、治療、預防、保養一手掌握,若您也喜歡這樣的資訊,歡迎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Copyright © 2024 健康專科 Health Specialty All Right Reserved.

探索更多來自 健康專科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