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是人類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病毒,20世紀曾肆虐全球的小兒麻痺就是腸病毒家族成員之一。隨著醫療及公共衛生的進步,小兒麻痺已逐漸在已開發國家消失,但近 20 年來,其他種類的腸病毒仍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兒童傳染病。根據疾管署發布的資料顯示,腸病毒大約每三到五年就會有一次大流行(1)(2)。台灣的腸病毒高峰期為夏季,自 3 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 6 月中達到高峰後逐漸下降趨緩。腸病毒的症狀有哪些?只有小朋友會感染腸病毒嗎?要如何預防感染腸病毒呢?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enteroviruses)屬於小RNA病毒科,為一群病毒的總稱。目前已知且被分類的腸病毒為(3):
-
人類腸病毒A(Human enterovirus A):含腸病毒71型
-
人類腸病毒B(Human enterovirus B):多造成新生兒感染
-
人類腸病毒C(Human enterovirus C)
-
人類腸病毒D(Human enterovirus D):含近年出現的腸病毒D68
腸病毒的症狀有哪些?
兒童感染腸病毒,症狀常有:
-
發燒
-
流鼻水、鼻塞、咳嗽
-
皮膚紅疹
-
嘴巴起水皰、口腔出現潰瘍
-
身體或肌肉痠痛
另特定型別的腸病毒會造成較特別的病症:
-
手足口症:多為克沙奇病毒A群、腸病毒71型所致
-
心肌炎、肝炎及腦膜炎:多為克沙奇病毒B群及伊科病毒所致,新生兒常見
-
腦幹腦炎:腸病毒71型
-
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症:腸病毒D68
腸病毒種類多,且感染後不一定對其他的型別有交叉保護,兒童因接觸的病毒種類少,感染的症狀可能較嚴重,發燒天數較長;成人因小時候可能感染過,因此不一定會有症狀,或可能會出現像感冒一樣的輕微症狀(4)。
腸病毒的潛伏期和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腸病毒的潛伏期為2-10天,然而在開始有症狀前數天,即具有傳染力,又以發病後一週之內傳染力最強(5)。腸病毒易存在於患者的:
-
排泄物
-
眼、鼻、口腔的分泌物(口水、鼻涕、痰液)
-
水皰組織液
當與患者有近距離接觸,如:握手;接觸到表面有病毒的物體後,沒有洗手,接著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或是透過飛沫途徑,與咳嗽或打噴嚏的患者在同個空間時,這些都可能成為腸病毒的傳染途徑。在感染後的數週內(時間可長達8-12週),即使患者本身沒有什麼症狀,仍會傳播病毒到環境中(4)。
什麼是腸病毒重症?
腸病毒併發重症多出現於未滿 5 歲的孩童,因兒童免疫力較差,病毒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進而影響自律神經後誘發心衰竭、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這些症狀多於發病後2-7天出現(平均為發病3天),致死原因為心衰竭患者可能會出現三大徵兆:
-
持續昏睡
-
持續嘔吐
-
肌躍型抽蓄 – 肢體突然快速屈伸並持續數秒,常見於淺層睡眠時期。
兒童若確診腸病毒,家長務必多留意患者狀態。如出現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5)。
小心!大人也會罹患腸病毒!
成人感染腸病毒大多沒有症狀或是僅有輕微症狀,如喉嚨痛、低燒,然而這取決於患者的免疫系統。不論年紀為何,皆可能感染腸病毒。
切記用餐前、如廁後最好用肥皂洗手。另腸病毒可隨著排泄排入廢水,外出旅遊時若自來水來源有疑慮,最好要煮沸後再飲用(6)。
得了腸病毒,飲食要吃什麼才好?
腸病毒患者的飲食仍可以比照平常習慣,僅須注意食物與烹煮過程沒有衛生疑慮。另外,應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身體缺水(4)。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建議,感染腸病毒時除了飲食均衡提升免疫力,也須考量口腔及喉嚨因水泡造成疼痛而難以進食的狀況,可以選擇清淡、質地柔軟、稍微冰涼的食物,避免堅硬、酥脆質地的食物,過甜以及過鹹的食物也不適合(7)。
腸病毒多久才會好?怎麼預防腸病毒?
腸病毒沒有特效藥,但大部分會自行康復。免疫系統暴露病毒、產生抗體後大約3至7天症狀會逐漸緩解;醫療僅提供支持性療法,幫助舒緩患者的不適症狀,然而免疫低下族群及年紀小的嬰兒都是容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病程也可能會延長(8)。儘管症狀趨緩甚至康復了,腸病毒仍可能會持續在呼吸道長達 4-5 週,也可能會傳染給其他人,所以大家都應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生病時不要上班上課,降低傳播風險(9)。目前台灣研發的腸病毒71型疫苗已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最快2022下半年可供2個月以上至6歲以下兒童接種。
此外,學校定時都會教導孩子正確的洗手時機、方式及基本衛生禮節,如:
-
使用清水、肥皂或洗手乳搓洗雙手,遵循下圖「內、外、夾、弓、大、立、腕」七步驟,洗手 40-60 秒時間。在吃東西前或回到家或室內時,都應謹記先清洗雙手。
-
避免使用未清洗的手觸摸眼睛、鼻子、嘴巴
-
避免使用他人的杯子、餐具或牙刷
-
咳嗽或打噴嚏時請務必用衛生紙或手遮掩自己的口鼻,衛生紙用畢後盡速丟棄並洗手
-
頻繁清洗或消毒常碰觸的物體表面,如:門把、手把、瓶蓋、玩具、料理台、餐桌等
-
生病時請盡量待在家,並減少孩童外出公眾場所,如:購物中心、機場或是遊樂園等
另外,也可藉由補充營養素,增強身體免疫力可預防病毒感染,縮短症狀時間:
吃「益生菌」可以預防腸病毒嗎?
益生菌(Probiotic)是指能夠促進腸道菌種平衡的微生物,被認為有增進腸道健康的作用。雖然目前尚無人體研究證實益生菌與腸病毒的預防有關,但服用益生菌(如:嗜酸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有增加腸胃道其他種類乳酸桿菌與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等「好菌」的效果(12),能夠增進腸胃道健康。
腸病毒是好發於 5 歲以下孩童的病毒感染,大人雖然症狀輕微或無症狀,仍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兒童造成重症,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覺。只要平時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與消毒常用物品,作息正常,生病不上班上課,等同於守護全家人的安全。
聲明:(本站所提供的訊息是以現狀為基礎,並不代表是正確、完整、及時、適當。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對於資訊的任何錯誤、遺漏不負任何責任,亦無法對讀者應用本網站內容之結果負責。建議就身體狀況,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切勿拖延與濫用。)
2、Puenpa, J., Wanlapakorn, N., Vongpunsawad, S. et al. The History of Enterovirus A71 Outbreaks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Biomed Sci 26, 75 (2019). https://doi.org/10.1186/s12929-019-0573-2
3、感染控制雜誌 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的二十五卷六期 財團法人家衛生研究院 – 劉家齊 手足口症疫苗的發展與挑戰
4、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Non-Polio Enterovirus (Page last reviewed: August 8, 2020)
5、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與防疫專題>第三類法定傳染病>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6、Enterovirus Foundation – Effects In Adults – Adults With Enterovirus
7、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 Health Encyclopedia Enteroviruses in Children
8、Enterovirus Foundation – Enterovirus Infection – Symptoms and Signs of an Enterovirus Infection
9、Kok C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against human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World J Virol. 2015 May 12;4(2):78-95. doi: 10.5501/wjv.v4.i2.78. PMID: 25964873; PMCID: PMC4419123.
10、Vanherwegen AS, Gysemans C, Mathieu C. Regul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by Vitamin D and Its Use in Diseases of Immunity.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7 Dec;46(4):1061-1094. doi: 10.1016/j.ecl.2017.07.010. Epub 2017 Oct 6. PMID: 29080635.
11、Hemilä H, Chalker E. Vitamin C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common cold.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Jan 31;2013(1):CD000980. doi: 10.1002/14651858.CD000980.pub4. PMID: 23440782; PMCID: PMC8078152.
12、van Zanten GC et al. Synbiotic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 and cellobiose does not affect human gut bacterial diversity but increases abundance of lactobacilli, bifidobacteria and branched-chain fatty acid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ross-over trial. FEMS Microbiol Ecol. 2014 Oct;90(1):2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