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heat stroke)是常見的熱傷害之一,除了全球暖化、氣溫升高導致的中暑之外,近幾年因為「勞動/運動」造成的中暑也有增多的趨勢(1),甚至跟高溫環境互相作用,造成更嚴重的中暑問題(2)

中暑是什麼?

中暑是指「身體過熱導致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人類是恆溫動物,人體也有自行調節體溫的能力,會維持穩定的核心體溫(core body temperature)。但如果人體無法調節體溫,導致核心溫度過高,就會造成內臟、中樞神經的損傷,甚至死亡(1)(3)(4)

體內核心溫度過高時,身體會啟動降溫機制,此時會出現血管舒張、血流變快、汗腺分泌、毛細孔打開等現象,讓多餘的熱能透過汗水以及熱傳導散出體外。如果這時候還持續在高溫環境底下,或是持續高強度運動,隨著身體的水分逐漸喪失,便會有脫水的症狀出現,如頭痛、噁心、精神混亂等。如果核心溫度還持續升高,就像把器官煮熟一樣,會對內臟功能、中樞神經造成損害,接著可能引起多重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4)(5)

 

中暑有哪些症狀(4)

  • 體溫升高:核心體溫≥40°C。

  • 出汗變化:高溫環境引發的中暑可能會讓皮膚又熱又乾,過度運動的中暑可能會讓皮膚乾燥或微濕。

  • 皮膚變紅。

  • 噁心嘔吐。

  • 呼吸急促。

  • 頭痛:覺得頭部血管在跳動。

  • 心跳加快。

  • 精神狀態或行為改變:混亂、激動、口齒不清、易怒、譫妄、癲癇發作和昏迷。

當發生中暑時,代表體溫過高的情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一開始症狀可能只有出汗、覺得悶熱,但時間一久就造成身體傷害。在炎熱環境下,或是高強度勞動/運動時,要特別注意身體症狀的變化。

中暑常見的症狀進程(3)(4)

大量出汗、皮膚變紅、肌肉抽筋、覺得燥熱卻不出汗,或是皮膚微濕、頭痛、倦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噁心想吐、精神狀態改變,開始混亂、激動,或昏迷。

 

如何預防中暑?

最好的方式是盡量避免在高溫環境下待太久,或是在高溫環境劇烈勞動/運動,但如果不得不勞動/運動,還是可以採取一些作法減少中暑或熱傷害的風險。此外,如果要從高溫環境下進到冷氣房時,也記得先在室外陰涼處緩緩、擦擦汗,太快速的溫度變化也可能引起類似中暑症狀(陰暑)或是感冒。

根據研究顯示,在進入極端氣溫之前,如果能補充維他命C,可以幫助身體適應環境溫度,包含抗寒與抗熱。維他命C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以及清除體內疲勞產生的自由基,推測是藉由減緩汗腺疲勞而減少中暑的症狀(5)

除此之外,當身體發生中暑的症狀而開始產生損傷時,補充維他命C也可以幫助減少損傷的程度(6)(7)

  • 隨時補充水分。

  • 如果發覺自己出汗過多,也要補充電解質。

  • 如果出現中暑症狀,馬上停止勞動/運動的行為。

  • 在開始勞動之前先補充500mg的維他命C。

 

中暑怎麼辦、怎麼緩解

發現中暑時,最好的作法就是「讓身體快速冷卻」。在中暑後的30分鐘內能讓身體降溫,基本上可以避免嚴重後遺症或死亡。

 

快速冷卻的步驟(3)(8)(9)

  1. 先將患者移到比較涼爽的地方。

  2. 脫掉患者的衣服,在頸部、腋下、鼠蹊部敷上濕的冷毛巾。

  3. 持續保持通風,可用25-30°C的水噴灑皮膚。

但如果患者已經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意識不清、昏迷,代表內臟跟中樞神經已經受到影響,請直接撥打119請救護人員送醫急救。藉由補充生理食鹽水、投以藥物及血管內冷卻,可以將體溫快速降下來(10)

 

中暑刮痧有用嗎

中暑刮痧是中醫的傳統療法,藉由刮試皮膚能引起輕微的發炎反應,進而促進血液循環,將體內過多的熱氣釋放出來。當輕微中暑時,可以幫助緩解症狀及不舒服的狀態。但刮痧並非隨便拿個東西往身上刮就可以,必須配合正確的穴位經絡,才能達到效果,否則只是加重身體的損傷。刮痧工具可以選擇有鈍面的器具,例如陶瓷盤、湯匙或刮痧板等。進行刮痧時也要搭配適當介質,無論是凡士林、精油或乳液都可以,避免刮痧工具與皮膚直接接觸導致皮膚損害。

 

正確的刮痧法(11)

  1. 先分辨患者是陽暑還是陰暑,只有陽暑可以刮痧。

    • 陽暑:真正的中暑,是因為高溫環境或過度勞動/運動引起。

    • 陰暑:習慣在室內吹冷氣、喝冷飲,因為室外溫差過大而引起的不舒服。

  2. 先做快速冷卻的緊急處理,包含將患者移到涼爽處、冷敷等。

  3. 沿著脊椎的督脈,從頸部向下刮,頸部、肩胛、下背部各算一個區塊。督脈刮完可換脊椎兩旁的膀胱經,一樣由上往下刮。每一個區塊刮20下。

  4. 刮痧完後一定要喝一杯溫水,補充流失的水分。

 

中暑原因有哪些

中暑的原因主要是高溫環境造成的,根據中央氣象局全球平均溫度長期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臺灣的平均氣溫較過去百年氣候值高1.53°C,為百多年來最暖的一年,也比全球溫度上升幅度來得明顯。換言之,夏天高溫環境造成中暑的案例可能會越來越多(12)(13)。再者,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夏季溫度高濕度也高,悶熱的氣候會使體液散失困難,身體更難散熱,更容易引起中暑的情況。

除此之外,過度勞動或運動也可能造成中暑,例如在高溫下工作的工地工人、軍人,或是在高溫下訓練的運動員等(1)(2)

 

容易中暑的高危險群(3)

  • 年長者、三高等慢性病患者(體溫調節能力變差)。

  • 居住地沒有空調者。

  • 在高溫下工作或運動。

  • 服用特定藥物,例如利尿劑容易導致脫水;抗帕金森氏症藥、抗乙醯膽鹼藥、抗癲癇藥等會抑制汗腺分泌等。

聲明:(本站所提供的訊息是以現狀為基礎,並不代表是正確、完整、及時、適當。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對於資訊的任何錯誤、遺漏不負任何責任,亦無法對讀者應用本網站內容之結果負責。建議就身體狀況,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切勿拖延與濫用。)

  1. Orlando Laitano, Lisa R Leon, William O Roberts, Michael N Sawka, Controversies in exertional heat strok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J Appl Physiol. 2019 Nov 1;127(5):1338-1348.
  2. Joseph J Knapik, Yoram Epstein, Exertional Heat Stroke: Pathophysiology, Epidem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J Spec Oper Med. Summer 2019;19(2):108-116.
  3. Abderrezak Bouchama, M.D., and James P. Knochel, M.D., Heat Stroke. N Engl J Med. 2002 Jun 20;346(25):1978-88.
  4. Mayo clinic: Heatstroke.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t-stroke/symptoms-causes/syc-20353581
  5. Ringsdorff, W.M., Jr. and E. Cheraskin. Vitamin C and tolerance of heat and cold: Human evidence. 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 1982;11(2):128-31.
  6. N Sahin 1, M Tuzcu, C Orhan, M Onderci, Y Eroksuz, K Sahin, The effects of vitamin C and E supplementation on heat shock protein 70 response of ovary and brain in heat-stressed quail, Br Poult Sci. 2009 Mar;50(2):259-65.
  7. Chia-Yu Chang, Jen-Yin Chen, Sheng-Hsien Chen, Tain-Junn Cheng, Mao-Tsun Lin, Miao-Lin Hu, Therapeutic treatment with ascorbate rescues mice from heat stroke-induced death by attenuating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hypothalamic neuronal damage, Free Radic Biol Med. 2016 Apr;93:84-93.
  8. Lisa R Leon, Bryan G Helwig, Heat stroke: 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J Appl Physiol. 2010 Dec;109(6):1980-8.
  9. ROBERT GAUER, MD, AND BRYCE K. MEYERS, DO, MPH, Heat-Related Illnesses, Am Fam Physician. 2019;99(8):482-489
  10. Flavio G Gaudio, Colin K Grissom, Cooling Methods in Heat Stroke, J Emerg Med. 2016 Apr;50(4):607-16.
  11. Michael M Bursey, Meghan Galer, Robert C Oh, B Kent Weathers,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Severe Exertional Heat Stroke with Endovascular Cooling After Failure of Standard Cooling Measures. J Emerg Med. 2019 Aug;57(2):e53-e56
  12. Wen-zhan Tu, Rui-dong Cheng, Jie Hu, Jie-zhi Wang, Hai-yan Lin, En-miao Zou, Wan-sheng Wang, Xin-fa Lou & Song-he Jiang,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Gua Sha and Blood-letting causes attenuation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activated coagulation, tissue ischemia and injury during heatstroke in rat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5 vol. 21, pp. 610–617.
  13. 中央氣象局:全球平均溫度長期趨勢監測報告(2020)。
  14. 參考資料: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來源:https://tccip.ncdr.nat.gov.tw/ds_02.aspx
  15. 維他命C功效是什麼?8款維他命C品牌推薦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