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的定義?代謝症候群的5大指標
代謝症候群是一個泛指綜合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病態現象,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它是血壓、血糖、血脂與腰圍異常的統稱,簡言之,就是「肥胖」加「三高疾病」的概念,是一個健康的危險訊號,這類病人的心血管疾病機會與死亡率大大增加。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國人訂定的診斷標準是以下5項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就屬代謝症候群(2):
-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35.4吋)以上、女性腰圍80公分(31.5吋)以上。
- 偏高血壓:收縮血壓130 mmHg以上或舒張血壓85 mmHg以上,或是已在使用降血壓藥物。
- 偏高血糖:空腹血糖值110 mg/dL以上,或是已在使用降血糖藥物。
- 偏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男性低於40 mg/dL、女性低於50 mg/dL。
- 偏高三酸甘油酯:空腹三酸甘油酯150 mg/dL以上,或是已在使用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代謝症候群有哪些風險?
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從國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排行可看得出來,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佔了前十大死因中的五項,總數更遠超過第一名的癌症。
在各種肥胖的分類中,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稱的「中廣型肥胖」、「蘋果型肥胖」、或「男性肥胖」,對於慢性健康是影響最大的,它代表的是內臟脂肪的堆積,會影響許多代謝因子,造成許多慢性代謝疾病及併發症。另一種肥胖為臀腿部肥胖,就是俗稱的「下半身肥胖」、「梨型肥胖」、或「女性肥胖」,雖可能影響體態的美觀,但較不影響健康。因此代謝症候群是採用腰圍來定義腹部肥胖,並不是傳統使用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註:台灣國人的肥胖定義是身體質量指數27以上)
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是俗稱的「三高」,都會導致全身性血管的硬化與阻塞,造成許許多多的併發症,如冠狀動脈疾病(嚴重者導致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嚴重者導致中風)、周邊動脈疾病(嚴重者導致截肢)、腎臟病變(嚴重者導致洗腎)、眼睛病變(嚴重者導致失明)、以及各種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問題,造成病患的失能與殘障,也造成家庭及社會的沉重負擔。
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第三版(NCEP-ATP III)的報告指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將會增加2-5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篇心血管研究顯示,有多項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族群,相較於僅擁有一項或沒有危險因子的族群,大幅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同時擁有過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及胰島素抗性的問題,代謝症候群患者五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沒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族群的20倍。心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心房顫動以及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等(3)(4)。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
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中,有些是無法被控制的因素,如:年紀、家族遺傳、基因缺陷等。但是仍有多項因素是可被控制。代謝症候群的預防以改變生活型態為主,從維持標準體重、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著手,藉由健康的生活型態與習慣達到預防或改善的效果。
維持標準體重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及24之間,身體質量指數的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規律運動
運動可以增加肌纖維中粒線體的數量,分泌更多有助於代謝的荷爾蒙,可逆轉肌肉組織發生的胰島素阻抗,並減少餐後肝細胞的脂質生成(5)。根據一項美國疾管局的統計資料,美國約有 40.8% 成人身體活動不足,每週中度至劇烈運動時間少於 10 分鐘。台灣民眾其實也具有同樣的趨勢,例如開車、久坐工作、看電視、上網或打電動的時間增加,都導致日常體能活動或運動減少。我們通常建議可以從每天 30 分鐘或每周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開始,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走樓梯或爬山等,逐步建立簡單而無負擔的運動習慣。
健康飲食
飲食要把握低鹽、低糖、低油、低熱量、高纖的原則,多吃蔬菜,適量攝取水果,避免加工和油炸的食物,肉類方面則儘量以白肉取代紅肉。
地中海飲食:
多項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有助於預防代謝症候群。臨床研究觀察到每天使用好油,也能降低代謝症候群與高血壓的發生率(6)。
多酚類食物:
有關於多酚類食物的統合分析發現,數種多酚類成分有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例如:大豆異黃酮、橙皮苷素、槲皮素可促進脂質代謝;可可有助於改善血壓與血糖;綠茶可減少體重與腰圍,並促進脂肪代謝(7)。(註:這個部份的醫學實證與專家意見較存在差異性,上面論述供作參考)
補充營養素:
這個部份的醫學實證與專家意見較存在差異性,下面列出部份論述供參考。
- 魚油:
含具有抗發炎與降低三酸甘油酯功能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8)。一項追蹤期 3.5 年的義大利雙盲對照實驗,納入 11,323 位近期發生心肌梗塞的患者,發現每日補充850 毫克魚油(EPA/DHA)的實驗組相較於安慰劑組,降低了 45% 突發死亡率、30%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 20% 全因死亡率(9)。 - 納豆:
含納豆激酶。一項針對同時患有肥胖與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每日補充2000 FU劑量的納豆激酶,3個月後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顯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與體重(10)。 - 紅麴:
含有Monacolin K成分,與主流降膽固醇藥物statin屬於同類化合物,藉由抑制肝臟中可合成膽固醇的酵素「HMG-CoA還原酶」,減少肝臟合成膽固醇,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進而減少高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危害。一項臨床研究針對代謝症候群患者,連續使用2個月紅麴萃取物(含10 毫克Monacolin K)與30 毫克Q10,相較於安慰劑組,可顯著降低收縮壓、血糖、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11)。 - 苦瓜胜肽:
苦瓜萃取物有多肽分子,可促進肌肉與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具有調恆血糖的作用(12)。動物研究顯示,不論是對健康或是患有糖尿病的實驗動物,連續補充30天的苦瓜胜肽,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皆顯著下降(13)。
結語
代謝症候群是涵蓋肥胖、高血壓、高血糖、以及血脂肪異常的綜合性病況,隨著社會的逐漸高齡化、活動量大幅下降、及飲食精緻化,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數逐年攀升。我們可以透過控制體重、建立運動習慣、改善飲食內容、以及適當補充攝取有益的營養素,來預防或改善代謝症候群。另外,要提醒大家,定期的健康檢查是絕對必要的,不論在政府提供的成人定期健檢或自費健檢中,代謝症候群的指標都是最基本的檢查項目。大家要熟悉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任一項指標有異常,就應該篩檢其他四項指標。如有異常,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並配合醫囑治療,才能避免相關的併發症,擁有健康及有品質的生活!